2020年11月03日

Antony GERALIS:全球思维,为未来而来

■ 导读

身为一所高品质办学的双语学校,我们想要培养出怎样的未来人才?在近期的亚洲国际学校大会中,燎原双语学校总校长Antony GERALIS受邀发表演讲,并为大家带来了他的观点。

2020.11.3.jpg


建于传统,基于进步。作为一所IB国际文凭组织认证的IB世界学校,自2016年更名“上海市燎原双语学校”后,学校开启了融合IB国际文凭组织PYP和MYP项目于中国国家课程的转型之路。熟知IB课程体系的人,对于IB培养目标可能并不陌生。所有国际文凭IB课程教育项目的目标均在于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人,他们认同人类共有的博爱精神并分担守护地球的责任,帮助开创一个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基于这一目标,学生必须将 “全球思维”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中。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装备学生,使他们发展学习、理解信息和获取知识的(智力)能力,开放地接受差异、改变和适应的(人际)能力,以及与他人互动和沟通的(人际)能力。我们如何帮助学生为未来做好准备?“通过支持他们发展纪律性、综合、创造、尊重和道德的头脑”,燎原双语学校校长在RAISE2020上引用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Gardner 教授的观点表示。

“国际意识”,积淀全球思维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是Antony校长在亚洲国际学校大会”国际化人才培养“分论坛中的演讲标题。这段话出自《论语·子罕篇》,面对2021年特殊大环境下的教育思考,这段话的引述恰恰表达了身为一位IB教育者的“国际意识”,通过深刻理解对方文化,加以运用到自己的阐述中,以此论证自身的观点。

“国际意识”四个字表面上看似乎非常抽象,但其实对于国际文凭组织使命而言尤为重要且并不浅显,它是国际文凭教育理念的基本原则;连续统一的国际教育的核心。试想一个问题:当你在国内或国外大型企业工作时,如何与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种族的人们顺畅交流?这正是“全球思维”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国际意识”的学生,可以和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伙伴一起和谐工作,彼此学习,学会不同思考角度。这促使了尊重,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发展。

纵观当下一些国际学校,国际文凭组织的前负责人George Walker提出过一个非常好的表述,用来形容学校里常见的国际化学习。他将其归结于三个“F”——食物、国旗和节日。这些内容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但如果我们真的想帮助孩子和我们自己去发展跨文化和全球思维,学习的内容就需要超越这些。

“全球竞争力”,助推全球思维

如果说 “国际意识 ”帮助学生思考,那么 “全球竞争力 ”则教给他们在全球舞台上出类拔萃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近几年的教育变革中,我们注意到一些未来的趋势正在出现,并有助于塑造学生的短期甚至长期未来.....当22世纪来临时,毕竟21世纪即将远去。例如:在学科能力上至少精通一门,在综合思维方面能够对多来源的信息进行应用,在创造性思维上发展新的想法,提出不同问题及解决方案。试图理解他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似和不同。思考社会的本质、需要和渴望。Reimers的观点认为:全球竞争力定义为人们理解当今扁平世界和跨学科整合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便他们能够理解全球性事件并创造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全球竞争力也是一种态度和道德倾向,它使人们有可能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进行和平、尊重和富有成效的互动。

 

面对未来,教育的模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二十二世纪的教育:

从课堂上学习固定课程到终身学习模式转变。

从教学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

从固定时间、固定空间、固定教师的学习到无处不在的学习。

从利用技术进行教学到利用技术进行学习。

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技能,从而培养全球竞争力。

——霍华德·加德纳(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

通过Antony校长的分享可以看出,上海市燎原双语学校致力于培养乐于探究,知识丰富,懂得关爱的年轻人;他们理解并尊重文化的差异,并愿意再此基础上为创造一个更为美好与和平的世界而努力。


相关新闻与活动